乙巳年祝聖普佛開示-僧徹苑長

在漢傳佛教中,很多經、懺的儀典內容,主要讓我們透過佛陀所說的一切法,培養多一點的情操。當我們有情操,心便能漸漸透過佛法安住。日常的儀軌本身就是培養情操的過程,譬如大家在法會前需要排班等候、仔細穿好袍衣,法會後恭敬地安置衣袍,如法莊嚴。搭衣時念誦的「善哉解脫服,缽吒禮懺衣,我今頂戴受,世世常得披。」四句偈,更提醒我們要依旨三寶,讓佛法常隨身心,使每一天都在佛法中度過。

那麼,如何將佛法與日常生活連接起來呢? 關鍵就在於情操的培養。有了情操,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順緣或逆緣時,就能結合世間知識與佛法智慧來應對, 所以我們會誦經、拜佛、禮懺。法會儀軌內容深遠,譬如念八十八佛名號,不僅是禮敬諸佛,更代表存在於我們心中的八十八種覺悟智慧。這些智慧需要在生活中學習、應用並增長。我們念誦佛號就是普禮、普稱一切佛,將這八十八智慧化為平等的智慧,更超越八十八這一數字的限制。當我們有超越性,即是能夠普及、平等、無怨親、有歡喜,具有慈悲與智慧,這就是佛教所說的平等智慧。因此,儀軌的實踐,正是不斷培養情操、轉化智慧,最終通向平等圓滿的過程。

祝福大家能夠皆大歡喜,一切無礙。阿彌陀佛。

2025.5.4